第236章 廉价的劳动力第2/3页

    “我要这壳儿有用。”王青青捡那个儿特别大的摸了一个个往岸上扔。

    “够了吧?你要多少?”槐花嫂子帮她把河蚌归拢成一堆儿:“咱们的袋子都装满了,你摸这么多咱都带不走。”

    “把它们劈开就不占地方了。”眼见着数量差不多了,王青青洗了脚上来,拿挖野菜的小铲子把河蚌挨个儿地破开,清理干净了把壳儿都叠放起来硬塞到编织袋里。

    “好歹是肉,扔了怪可惜的。”这年代的人都吃过苦挨过饿,节俭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,槐花嫂子说着蚌肉不好吃,看着被王青青撇到一边儿白生生的蚌肉,到底是舍不得,摘了几片大叶子包住了塞到了编织袋里。

    今天出来的目的已经达成,还额外有了收获,王青青心情极好,拿出准备好的绳子把编织袋架在自行车的前横梁上捆好,她骑上自行车带着槐花嫂子一路回了家。

    依言把野菜给槐花嫂子倒了半袋子去,王青青开始琢磨着对付这些蚌壳。

    或许这时代的人都和槐花嫂子的看法一样,后世称得上河鲜的蚌,在这时节并没有什么人去特意捞来吃,这些河蚌的个头都长得极大,每一个都足有二十多厘米长,十几厘米宽,拿在手里厚墩墩的,极有质感。

    王青青织的开衫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扣子,今儿她见了这大蚌就灵机一动,蚌壳因为具有天然的花纹和光彩,因此一直是古代家具和首饰的重要装饰材料,所谓的“螺钿”,就是用螺蚌的壳打磨成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上的工艺。

    琢磨了好半晌,王青青仔细观察过后把能用的部分都提前用铅笔做了标注,然后找人打听哪里有砂轮可以用。

    左邻的大妈听说王青青要用砂轮,极热情地给王青青提供了方便:“机务段就有,明儿跟着你大伯去上班,让他领你去。”

    这感情好,王青青很高兴,把年前给人做衣服挣得红糖给大妈提了半斤去,大妈更高兴,第二天一大早的就跑来找王青青:“你大伯要去上班了,他骑自行车带你去,你把二妞放我这儿,我帮你看着。”

    王青青谢过大妈,提着一大兜的蚌壳跟着隔壁大伯去了机务段,机务段的砂轮机就放在库房里,通上电沙拉拉转得飞快,大伯看着王青青操作,一叠声地交代:“小心手!小心手!”

    砂轮机王青青并不陌生,她穿到雕刻家的那个世界偶尔也会用到砂轮,她一边儿安慰担惊受怕的老大伯,一边儿按自己事先标注好的线条切割打磨。

    因为受到天然材料的限制,这扣子就不可能做成完全一样的厚薄大小,王青青灵机一动,给每件开衫设计了不同形状的扣子。

    有心形的,有花朵形的,有蝴蝶形的,还有椭圆形的,活儿虽然不多,却需要细细地雕琢,很是浪费时间,哪怕是有电动砂轮机的帮助,她还是美美地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把需要的扣子都打磨好。

    磨好的贝壳扣子流光溢彩,缝到开衫上,惹来二妞的连连惊叹:“哇!真好看!”

    小李姑娘给的五斤毛线,王青青足足织了七件开衫还有剩余,供销社的毛衣每一件都是三十块钱起步,而且还要配针织品票,而本省的针织品票,供应给干部的才是最大面额五市寸,普通职工,一年也就一或者二市寸的配额。

    买一件毛衣最少也得需要两尺多的针织品票,也就是说,一名普通职工要想买一件毛衣,得攒十几二十年才能凑够票证。

    基于这个原因,成品毛衣对普通职工来说,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,虽然毛线才一块多钱一斤,毛线票也不像针织品票那样稀缺,照这样子一看,王青青还是觉得自己占了小李姑娘的便宜。

    王青青决定把自己织出来的开衫送一件给小李姑娘,不过这事儿不急,先把剩下的这点儿线处理了再说。

    剩下的三两多线本来还可以再织成一件小号的背心,王青青稍一思索就放弃了这个打算,她拿剩下的线给二妞和赵小燕的儿子织衣服。

    孩子的毛衣,保暖功能就要大于装饰功能了,王青青抛弃了开衫,选择了双元宝针,给两个孩子各织了一件小毛衣。

    织好后王青青看着两件小毛衣不满意地撇了撇嘴,见惯了后世各种各样美观又可爱的童装,这灰突突的毛线织出来的小毛衣单调的让人没眼看,少了双叶纹和贝壳纽扣的装饰,这两件小毛衣在外观上同开衫一点儿可比性都没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第236章 廉价的劳动力第2/3页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快穿之叫妈也没用完整版章节

正文卷

快穿之叫妈也没用完整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