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5、第125章第2/4页

>
    这次连带上一次的,周萍也是格外难得的才跟人说了那么多的话。毓秀倒是听了,可听过也就算了,其实并没有真的往心里去。

    揣着兜里的那卷钱,毓秀很快就回到了家里。

    也是随着双脚迈入院门的那一刻,毓秀才由衷的长出了一口气。甭管别人是怎么说的,可在她看来,周萍确确实实是个外人,顶多也就是她好朋友的妈妈,跟周萍对话,哪怕实际上毓秀其实没说几句话,可她还是觉得很累很累。也只有回到自己家中,才能感觉到打从心底里升起的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。

    甄美从她那屋的窗户探出头来,见是毓秀从外头回来,又下意识的看了眼门窗紧闭的灶屋,很快就又把脑袋缩回去了,接着歇她的午觉。

    毓秀也没搭理她,脚步不停的往堂屋去了。

    周萍有一点是真的想错了,真正被毓秀划分到自己人阵营的只有李桂芳一人,像姐姐弟弟倒还好,可对于这个刚回家就不停搞事的妹妹,毓秀还真就没啥感觉。事实上,甄美回到苗家也有半个月了,可毓秀跟她说过的话,只怕连两句都没有。

    可很快,李桂芳就从后院出来了。

    站在前院里瞧了瞧,李桂芳径直进了堂屋,问毓秀:“上哪儿去了?我刚才找你来着,这大热天的,你出门咋也不知道戴个草帽?前两天也是,眨眼你就不见了。”

    毓秀迟疑了一下,她倒是记得周萍叮嘱了不要将给钱这个事儿告诉任何人,可在她心目中,李桂芳是个很特殊的存在。

    略一挣扎,毓秀心中的天平仍旧是不由自主的倒向了李桂芳。

    伸手将兜里的那一卷钱掏了出来,毓秀老老实实的说:“珠珠妈妈给我的,说是让我上大学用的。”

    李桂芳很自然的就从毓秀手里将钱接了过来,把上头的橡皮圈拿掉,飞快的数了数:“足足二百块,这下够了。”顺手将钱往兜里一揣,李桂芳满脸的轻松,“我原先还在想呢,叫你带多少钱合适,还特地找人辗转问了下,说是两年前甄卓凡上大学带了一百五十块,大学里别的开销倒是没有,就吃吃喝喝,一天三顿要是都在学校食堂里吃,每个月六块八块就够开销了,小姑娘吃得少大概要更省一些。算上别的日用品,一年下来怎么着一百块也够开销了,剩下的足够路费了。”

    北上的路费不便宜,算上汽车票火车票,哪怕不吃不喝,也得起码三十块。这还是最近两年路费便宜了,要是搁在八十年代初,只怕还要更贵。

    本来“衣食住行”,行就是最贵的,以前出门还要介绍信呢,也差不多是最近几年才省却的。不过,像毓秀这种上大学的,录取通知书就是最好的介绍信了,能省不少事儿。

    李桂芳盘算了一会儿,又道:“回头我给你兑些零散的钱,路上坐车买票,或者你想吃个啥,就用分分角角的钱来付。这二百块我给你缝到厚棉衣里头,你路上千万别碰,等到了首都要用的时候再去拆,不用就别管它,只记好了不要拿去洗。记住了没?”

    “记住了。”毓秀点头应道。

    眼见毓秀应声,李桂芳仍然还是有些不放心。这也没法子,谁让他们村处于以前红太阳公社的中间位置,小学那会儿就不说了,就是后面上了初中、高中,因为离得不是特别远,哪怕学校里是提供住宿的,那毓秀也一天都没住过。搁在以前,李桂芳觉得挺好的,回家住方便省事不说,还省钱呢。可眼瞅着毓秀马上就要离家北上了,她心里就轻松不起来了。

    在李桂芳心目中,毓秀还是个孩子呢!哪怕村里不少像毓秀这个岁数的小姑娘都已经在相看人家了,甚至搁在以前,都可以嫁人生娃了,可李桂芳还是拿她当个小孩儿看。

    咋想都不放心,她索性又道:“我还是找块油布给你包起来吧,省得你回头浑忘了。”

    “奶!”毓秀忽的想到一个事儿,“珠珠妈妈叫我别自个儿去买票,让到时候跟卓凡哥哥一起走,还说路上有个照应,心里踏实。”

    “对哦,甄卓凡也是在首都,他那个学校离你那头近不?”李桂芳停了脚步,回头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也不知道,可珠珠妈妈说是门对门的,还说回头让卓凡哥哥把我送到学校里。”毓秀有一说一,不过她也知道周萍先前同她说的话里头,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适合让李桂芳知道的,不为别的,毓秀本能的感觉,要是叫她奶知道,保不准她奶就会伤心了。

    所以还是别说了吧。

    “那行,这下我可省事儿了。回头给你准备一些零钱,分分角角块块的都弄一些,再给你煮些鸡蛋带上。对了,饼干这玩意儿好,放得住,到时候多带一些。我再想想还缺啥……”李桂芳说着说着,突然想起一个事儿,“毓秀你可记住,珠珠妈妈给你钱这个事儿,不要告诉别人。”

    这要是叫别人知道了,还不得骂她?骂毓秀?

    好在,同样的话,从周萍口中说出来,跟在李桂芳嘴里过了一遍,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

    起码对毓秀而言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“我记住了,绝对不告诉任何人。”毓秀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那行吧,你接着看书,困了累了就回屋打个盹。我去给你缝衣服。”本来缝衣服这种事情该是拿到屋檐底下来做的,毕竟李桂芳年岁也不轻了,不说老眼昏花吧,这针线活儿的确有些考验她了。可关系到钱,她还真就没法子了,只能趁着如今天光亮,赶紧回屋拿针线把钱死死的缝到了棉衣里,这活儿还不能交给别人去做,可把久不做针线活儿的李桂芳累了个够呛。

    **

    却说甄家那头,周萍在外头哭了一场,这回她总算是长了个心眼,哭过之后没直接回家,而是缓了缓,待情绪平稳了,又拿帕子擦了脸,这才回了家。

    甄兴华正在家里头等着她呢,看到她回来,先下意识的看了下她的脸,见她仅仅是眼圈微微有些泛红,心下到底还是松了一口气:“钱收下了?你叮嘱过她了?”

    “嗯,好说歹说总算是把钱收下了。我也反复的叮嘱了她好多遍,这孩子不笨,应该是记住了。”说着,周萍又忍不住想掉眼泪,“你说她咋就那么固执呢?还跟我说,就当啥事儿都没发生过。这咋可能呢?”

    自家婆娘是个啥性子,甄兴华还能不清楚?横竖她也就是私底下说说而已,甄兴华顺势劝了两句,让她别在孩子们面前露出来就成了。

    提到孩子,周萍又想哭了。

    甄家早已大不如前了。事实上,七十年代时,因为各家各户都是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换粮食的,哪怕他们这一带土地肥沃,家家户户都不至于饿死,可辛苦劳作一年基本上也就混个肚儿圆,想要攒下钱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就算辛辛苦苦攒下几个钱,家里孩子要念书,一年到头总不能一块布都不扯,哪样不花钱了?那年头,大家是连鸡蛋都舍不得吃的,都说鸡屁股银行,鸡蛋都攒起来,拿去供销社换盐巴换针头线脑。

    可都说了那是在七十年代了。

    等改革开放后,最初两年他们这种小地方的变化还不明显,可到了八十年代,情况就大不同了。

    首先,乡下这边开始逐步实现了包干到户,粮食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。其次,以前每家每户养的鸡鸭都是有数目的,可后来却是随便养,不单是鸡鸭了,连猪牛羊都随意,只要你愿意养,养多少都没问题,而且养了就是你的,不需要上交国家。再接着,就是买卖放开了,以前哪怕是乡下地头的自由集市,也是明着不禁止,但从不提倡,可后来竟是允许农民们上城里去卖东西了,自家的也好,收别人家的也罢,反正你爱咋样就咋样,投机倒把再也不是一个罪名了。

    偏就在家家户户都往前迈一大步时,甄家却是在走回头路。

   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125、第125章第2/4页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七零错位人生完整版章节

正文卷

七零错位人生完整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