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. 钦差 一人计短,两人计长758

  “我——我不过一个小卒,我能联络到一些人,但大兄、那个混蛋不会在意——”

  谢宝彦挣扎了起来,力求展现自己的价值,好说动薛瑜。薛瑜根本不听,等他被拉到门边,才淡淡笑了一下,“做戏不累?你大兄想要什么?”

  谢宝彦顿了顿,脑中飞快划过来之前,在家族中处境不好的兄长私下嘱咐他的事。

  “……薛瑜此人,重才重人,待有变,可许以重利,借兵入楚……”

  “……若她看破,不必遮掩,据实相告。”

  谢宝彦用力又挣了挣,只不过这次目标不再是显示出自己的真诚和凄惨,而是整理了一下仪容,少年指了指背后,“殿下这可是对客人的做派?”

  陈关揪着他恶声恶气地吓唬,“客也有恶客,现在想开口?晚了!”

  薛瑜抬了抬手,陈关松手把谢宝彦推向前方,谢宝彦跌了一下,站稳整了整袍子,一揖到地,“殿下慧眼多谋,大兄让我来,请殿下共谋大事。”

  整理好仪容的少年,多了几分庄重,身上的普通感觉一扫而空,锦绣养出来的气质不容人轻看。

  “共谋大事?”薛瑜挑了挑眉,没说信也没说不信。

  她飞快地思考着,谢宴清提前送来的这个棋子,与楚国的变动能有什么联系。

  谢宴清的处境算不上艰难,他杀人和判案的手腕严酷了些,但更多的是名声损害,只要他完成了清理,聪明人就不会再提。也就是说,不管是借兵还是合作,他本身其实并不需要。

  基于对谢宴清的一些了解,薛瑜往坏处想了想,基本能摸到一点可能性。

  若齐国被前一套骗动,奔着利益前去楚国,为了夺取土地,“剿灭叛逆”就会是第一选择。她心里生出淡淡的明悟,要是齐国动心,齐国的军队就成了外力,不说能打掉多少楚国的刺头,只要出现了,就会形成楚国世家们的压力。

  外敌,总是让人尽快团结起来的一大动力。齐国得了小利,甚至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,谢宴清却得到了一个统一人心的楚国。

  那么现在所谓的共谋,是真,还是假?

  谢宝彦从襄王转为平静的态度里,听出了几分兴趣,继续道,“殿下至此还只是藩王,但殿下如此英主,化龙之日指日可待。若治国,殿下缺不了能臣辅佐,若有心一统天下,我楚国定然久攻不下。殿下仁善宽厚,有心和平相处,臣思齐楚本出同源,殿下若为君,我大楚世家可为殿下效劳……”

  薛瑜听着他侃侃而谈,从各种良好前景描绘中,总结出了所谓的共谋是什么。她简直像听到了一个笑话。

  谢宝彦看着襄王露出了有些古怪的笑意,自觉受到了鼓励,慷慨激昂地道,“……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缔结和平,青史当记殿下之功也!”

  薛瑜忍了忍没有喷回去。

  谢宴清派人来传的话,竟是要作为世家献上楚国,来换取世家的留存。出乎意料,又在情理之中,实际上,薛瑜看到的剧情里,最后楚国中小士族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,让谢王两家成为人心之敌,才逼死了谢宴清。

  但是,什么“本出同源”?前面百年,怎么没见所谓的同源情分?楚国现在想要合作,前面的账还算不算?投靠后的利益分配还能不能拿?楚国可不靠北,狄罗人来了,是不是还是齐国去打?

  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,薛瑜学过的历史里不是没有过先例,但楚国那是简简单单的士大夫吗?他们是门阀,是世家!

  真接纳他们入朝,离薛瑜看过剧情后一直警惕的楚国借壳复辟还远吗?

  嘴皮子一碰就要摘齐国的果子,别开玩笑了!

  不过,从谢宝彦的叙述里,薛瑜能感觉到他对这件事的深深认可和信服,是真的觉得这样的选择正确无比。他接触了齐国半年,真觉得齐国这样不错,或许还会觉得让“有经验有能力”的世家来接手治理,会发展得更好。

  从这个方向来想,薛瑜骤然明白了谢宴清许诺给那七家支持他发声的家族的是什么了。

  只有分权给各家入朝,拿到了真切的有利于他们家族发展的利益,才能连眼前的利益受损都放弃了。放弃的是利,得到的是权,但若真的进入谢宴清要的这个状态,有了权,利还远吗?

  而这,应该也是楚国如今藏起来了的太平道的想法。要是靠这些去劝说别人,这本就是门阀政治被打破后的下一个阶段状态,前景美好,不担心暴君出现,也不必担心天子太过专权,彼此制衡,有了“太平”,很容易被劝服。

  这可不就是世家们心心念念期待的未来?

  但在谢宴清操作下的所谓的共治天下、天子不独权,薛瑜看着却不觉得他做的是她读过的历史里的选择。

  与其说是君臣限制,不如说更像是想要虚尊君权,建立类似议会制的国度。

  这并非是薛瑜见过的西方议会制,而是在门阀统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权柄。这样的选择最大的弊端,就是稳固世家的权力。他们做不做皇帝,不重要,因为他们有着左右君主的权力。

  他们能换掉楚国现在的小皇帝,说什么觉得她是英主,那么有朝一日,他们觉得她或者下一任皇帝不是他们想要的君主,意见不和或者略愚钝些,他们是不是就要再换一个?

  薛瑜对破除帝制其实没什么心理障碍和不愿意,她推动工坊和各个教育安排,扶持的各个阶层理念和新利益集团,其实也是在往共和的方向前进,总有一日齐国的君权要消失不见。或许她看不到,但后来者会走得更顺畅。

  但谢宝彦所说的选择,让世家从此固化,除非再有革命,有一个阶层普通人永远没有机会接触,这完全是站在她在做的打破阶层的反面了。

  她偏头看了看被镇住的几人。江乐山眼中闪烁了一下光芒,显然对所谓的共治和楚国出人有了些心思,很快又想起弊端,皱起了眉。薛猛则是被绕了进去,还在带着一点惊喜神色发愣。

  她身边的人饶是如此表现,又怎么能期待其他人在这样的说辞下,有什么抵抗力呢?薛瑜自问,要不是她有来自后世的见闻,应该也会觉得这样的选择好,只是对楚国人多些防备,等利益到手,再寻求制衡机会。

  谢宴清此人,思想超前,却站在旧时代那一边,相当危险。

  “谢夙既然有如此见解,为何不遣楚国学子和臣民,先来我大齐适应一二?”

  对于认定了自己的理念的人,是说不通的,薛瑜知道先前给谢宝彦设下的影响力安排应当都是白费功夫,淡淡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
  谢宝彦惊喜地跨前几步,一揖到地,“殿下同意了?”

  “兹事体大,空口无凭。”薛瑜点了点桌子,“你写一封信送回去,让谢夙来与本王说。”

  谢宝彦已经到了这里,她是不会再送回楚国的,送回去后谢宴清能从她今天的表现里分析出什么,影响到大局就不好了。至于谢宴清,且不说今天的表现是不是他的真实打算,就算真的是,薛瑜暂时的分析里,他也不吝于自己带人攻打下来齐黎两国,再推广他的想法的。

  谢宝彦答应了,只觉得是自己说通了襄王,展现出的楚国能力打动了襄王,薛瑜这样的认真表现,才是正式谈事情的做派,高高兴兴申请了东西,要早些写信回去通知兄长这个好消息。

  薛瑜温言让陈关为刚刚抓他道了歉,带人离开谢宝彦的屋子,出去才嘱咐人好好盯着,不许他与别人有其他接触。

  薛猛进了书房,激灵灵打了一个冷战,“殿下,你当真——”

  “唤人来议事。”薛瑜止住他,“战局未明,听听就好。谢宴清让人示弱,楚国可以谋划的事情不少。我们假意接纳谢宝彦提议,既然是‘一家人’,可以再挖一挖他对楚国的了解。”

  她不打算和薛猛等人深入分析接纳楚国人后的可能发展,直接定下调子,将他们打为敌人,考虑征战事宜。她身边聪明人不少,但就是聪明人,才更会为谢宴清这样的设想动心,越说,越错。

  薛瑜定了态度,之后的议事相对顺利,除了专门抄送了楚国变动入京告知皇帝外,商讨尤其是荆州该如何应对楚国的声音,与布置东荆民生发展的激情相差不大。

  等到夜深时,薛瑜合眼后,脑海中仍过着谢宴清借谢宝彦之口递来的话。

  她看到的原剧情里,谢宴清死后谢宝彦领着家族上位,和谢宴清的关系并不好,那么他到底是后来变了,还是做戏?若是做戏,原剧情里谢宴清到底死了没有,都要打一个问号。

  怎么想,那个“方锦湖”,都是辛辛苦苦一场空,被人摘了桃子的未来。

  看到那个未来,一心一意为齐国谋划的皇帝估计能气活过来。

  若非谢宴清站在了世家一边,以他的超前观念,过些年,未尝不能成为共和的先锋。薛瑜自己努力一路走到现在,对谢宴清夺权上位的难度还是知道几分的,有些惋惜,也有些欣赏。

  但这不妨碍她专门给陈关下了命令,若有万分之一的可能,发现谢宴清入齐,当场格杀。

  统一是大势,石勒都烈还能放回去,谢宴清绝留不得。

  薛瑜回到东荆,第一天让人带着石勒都烈一行人去转了转,第二天亲自带人送别,把“友好相处”写在了方方面面的表现里,任谁来看,都是极力促成榷场的态度。

  等人走了,陈关理清楚了这半年来东荆的情报部门发展,带来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。

  “殿下,金副使悄悄用暗语表示了石勒部和宇文部中几人的态度。”

  之前让人接触过金副使,他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,但也滑不留手,挑动使臣队伍时,其实只把他当做幌子,并没有指望他能做什么。但到离开前,他却一反常态地示好了。

  “你带人去查证,若是假话设套,不必再联系他。”薛瑜不打算信任这个人,但若是情报是真的、有用,小人能在草原王庭里发挥的作用,也不少。

  陈关领命离开,薛瑜写好送去黎国的信件让人带走,才沉下心来带人巡视起了东荆。

  有些事,总得自己看了才放心。东荆的各处变化,让人看在眼里就止不住地高兴,好像一切付出和疲倦,都值得了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第318章 . 钦差 一人计短,两人计长758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完结+番外大结局章节

正文卷

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完结+番外大结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