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千万贯【加更】365

  张载竟然认为他的想法“很有创见”。

  明远当然很不好意思,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观点,他只是把另一个时空里,前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所观察到基本原理,用自己的话又阐述了一遍而已。

  张载鼓励明远将这些内容写出来,刊印,让世间能够看到,并予以讨论。

  也就是说,张载并不认为,明远所说的这些,会是足以诠释先贤的“经学大义”,但这些的的确确足以“经世致用”。

  然而这份鼓励,对于明远来说已经足够了。

  因此,当其余几位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,并且询问明远打算写什么书刊印的时候,明远便大言不惭地答了五个字:“经济学原理!”

  ——相当之不要脸。

  *

  这天,明远在望湖楼召集惯例聚会,苏轼姗姗来迟。

  年纪较小的种师中和宗泽,明远已经让人送回府学附近的住处休息了。沈括尚未除孝,不便饮宴,因此没有出现。

  只有“狂热粉丝”秦观,和明远一起,在等待苏轼的到来。

  苏轼一进聚会的閤子,便招呼酒博士上酒。稠酒一至,苏轼抬手便给自己斟了,一扬脖,饮了个干干净净。

  “子瞻公,”明远察觉不对,赶紧喊停,“举杯消愁愁更愁,再者,饮酒也不是这样饮的。”

  虽然眼下杭州的天气并不冷,明远还是让酒博士将酒先去温了,免得苏轼喝冷酒伤身。

  “远之说得对……某确实是烦恼……”

  苏轼摇着头叹息道。

  他一回头,同时看到秦观与明远两对关切的眼眸正殷切望着自己。

  苏轼顿时觉得心中舒畅了些,露出苦笑:“都是因为公事……却连累两位小友为某忧心。”

  秦观听说是公事,便不敢再说什么。明远却对苏轼道:“苏公不妨说说,我等就算是帮不上什么忙,苏公这一说出口,也算是一种开解。”

  倾诉是缓解忧愤情绪的一种好办法——明远: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。

  苏轼顿时笑道:“还是远之仗义。”

  于是他将心中的烦恼一一说来。

  原来,竟还是有关新法推行的事。

  先是募役法。

  王安石为了充裕国库,推出了“募役法”,又称“免役法”,也就是让需要轮流服劳役的平民可以交上一份“免役钱”,免除服劳役。

  此法推出的时候在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,但是最后实际推行时却没有遇到那么大的阻力。

  这主要是因为,有钱人只要交上一份免役钱,就可以免除繁重的劳役,自是乐意去交。而出不起免役钱的贫民,原本就要服劳役,现在的情况却并不比以前更糟糕。

  只是,想想此事的公平性,就不免让苏轼唏嘘。

  “富人可以交钱免役,而穷人却无法逃避此等重役,某观此法,真是何其不公也。”

  明远的想法却不完全一样:“此法从公平性上来说确实欠妥。但是国家拿到了富人所缴纳的免役钱,反过来可以以市场价格雇佣平民百姓,让他们付出的劳力能够得到报偿。这实际是将一部分富人缴纳的免役钱,让穷人以劳力换取。是将财富在贫富之间转移的一种做法。”

  苏轼头一回听见有人如此解释“募役法”,有点犯傻。

  “只是公平性上确实欠妥。依我看,富人所缴纳的免役钱,应当超出同等工作量雇工工钱更多些;而且越是富户,应缴的免役钱就应当越多。”

  如果能把累进税率搬到宋代来就更好了——挣得越多的人缴税越多,而不是现在这样,只凭借名下土地田亩的数量收税,不少富人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免缴税金。

  当然了,明远希望引进累进税率也有一份私心:如果他自己也能多缴一些税金,会让他的花钱大业也更轻松一点。

  苏轼一凛,将眼光转过来,问明远:“依远之之意,‘募役法’如果加以完善,其实也大有可为?”

  明远点头:“是的。”

  秦观在一旁早已听得傻眼,此时此刻,他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念头:不止是“文学社”,我还应该追随明远,去学习那个……经济学?对!经济学!

  苏轼努力思考了半天,始终没能绕过这个弯子,但是刚才那般烦恼与苦闷已经暂时都抛在脑后了。

  他像是获得了一线希望似的望向明远,道:“远之,那些还不了‘青苗钱’的小民应当怎么办?”

  明远:……啥?青苗法?

  ——他只知道,青苗法在陕西推行得颇为顺利,他完全不清楚此法的弊端竟会如此严重。

  苏轼也知明远不了解,便将青苗法在杭州一带推行的流弊细细讲给他和秦观听。

  原来,当初两浙路推行青苗法时,便不像陕西路那时那样,百姓得到足够的信息,能了解青苗法的本质。

  杭州一带,官员在推行青苗法时为了自己的政绩,多有“强迫推销”,或者在明知百姓并无还款能力的情况下,“忽悠”百姓借青苗贷。

  现如今,正好到了百姓还不出“青苗钱”的时候。按照“青苗法”,无法还钱,官府便需将这些百姓逮捕、追偿、追保,甚至还有拷打、枷号之事。

  苏轼这几天里,就每天都在面对这些人间惨剧。

  他早年曾激烈反对青苗法的推行,如今却不得不亲手再将枷锁套上受此法所害的百姓颈中。苏轼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。

  明远则紧紧地皱起了眉头。

  这是他完全始料未及的。

  明远曾经就“青苗法”做过不少实事,也曾经直接给王安石写信,细细陈述此法的弊端。但是却没有想到,这项法令的一切弊端,在两浙路几乎被彻底放大,造成了无数人的痛苦。

  “他们……这些百姓,所欠的,大概有多少钱?”

  明远犹犹豫豫地问。

  他要阻止自己犯“圣父”病,如果他资助这些无法还钱的百姓,绝对是“违规花钱”,于整个计划并无益处。

  苏轼却像是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,连声道:“不多,不多!多是末等户,所借的大多只有一两贯,加上利息和互保的钱,也不过三四贯而已……”

  明远顿时垂下了脑袋,伸出手抱着头,几乎连呼吸都乱了:造孽啊……只为了一两贯,就把人逼成这样。

  此刻与苏轼一番对话,是明远自进入这个时空以来,第一次对这个时空里底层平民的痛苦与困窘获得清醒而直观的认识。

  一两贯钱,他或许眼都不眨,随手便挥霍出去了。

  但是这世上还有另一群人,因为一两贯钱的债务,被官府责打、上刑……

  可以确定的是,王安石在设计“青苗法”的时候,绝对无此初衷,也断然无法预见这样的后果……

  这究竟是哪里出错了?

  苏轼见到明远的模样,顿时觉得有门,连忙道:“远之,我知你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但俗语说得好,‘救急不救贫’,若是能帮这些百姓度过这个难关……”

  明远抱着头思考了良久,才抬起头,将眼光向苏轼转过来。

  “苏公,正好,这件事我需要您的鼎力帮忙。”

  苏轼几乎立刻伸手去挽袖子:“远之,要帮什么忙,请尽管吩咐!”

  明远很郑重地说:“我要雇人!”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第172章 千万贯【加更】365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[历史同人]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完结+番外全文最新章节

正文卷

[历史同人]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完结+番外全文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