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 科举284

  正旦的大朝会上,邺沛茗接连颁下了几道诏令, 先是改元“泰安”, 随后又将金陵作为陪都, 金陵的皇宫便命名为福宁宫。

  虽然有不少声音希望将邺都也作为陪都, 毕竟他们认为邺氏的起源正是源于此, 不过邺沛茗考虑到邺都如今的地位甚至连长安、幽州都比不上,便没有采纳。

  虽然之前也有人主张定都金陵, 但是邺沛茗还是相中了洛阳的战略位置,定下了洛阳来。

  改元后, 邺沛茗又将紫微宫的一些宫殿以及宫门的名字给改了, 毕竟是新朝代了,有些象征性的东西虽然不能毁了, 可是名字却是改得的。

  乾元殿被她改成了文德殿,大业殿改成垂拱殿,她和陈沅岚搬到了后面的紫宸殿。文德殿依旧作为大朝会和朔、望参官上朝时的地方, 常朝也还是在宣政殿,不过邺沛茗又设了三品及以上的重要官员奏事的地方为垂拱殿。

  与此同时, 江勋认为天下读书人在进士及第后常常与考官称师生, 这无疑是加重了考官在举子心目中的地位,有结党营私的可能。故而应增设殿试, 由皇帝亲自考校举子,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最终获得功名,称为“天子门生”。

  邺沛茗觉得江勋的脑筋还是不错的,便宣布了二月春闱之后, 增设殿试一场科考。从明年的秋闱开始也增设武举,相关的要求会在完善后公布。

  当然,除了科考上的政策外,还有教育上的政策。

  容国立国后根基还是太浅,人才凋零。虽然邺沛茗一直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,不过因之前的环境约束,除了太学和国子学外,其余方面的知识都式微了。

  她决心兴科教,提高寒门子弟的入仕之路,为容国储备更多的人才,故而才下令整顿国子监。

  她下令国子监重设四门学、书学、算学、律学,另外增设武学。除了洛阳的国子监外,还在金陵也分设了“南京国子监”,以伏仁为祭酒,总判监事。

  大孚的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国公子孙,从二品官员至曾孙的勋贵子弟为监生;太学只收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及郡公、县公子孙,从三品官员至曾孙的世家子弟;甚至连四门学都只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,只有其余学科才收寒门子弟。

  邺沛茗早在“招贤令”考试之初就不问门第了,后来的科考也没有限制寒门子弟,不过在国子监方面却也还未能顾及太多。

  如今她意欲打破门槛,准许寒门子弟也进入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,不过为了避免滥员,她的要求是须得是解举人以上的身份,春闱不及第的读书人可以选择留在国子监继续深造。

  同时各州府必须设立州学和县学,不得禁止女子进学,如若避讳男女之防,可分开教学。

  另外明旭还提议国子监的监生名额有限,可天下读书人太多,建议设置旁听的名额,准许一些人进去旁听。

  邺沛茗也准了,为了表现她对教育的重视,她命令扩建国子监,至少保证每一门学科都得有独立的教授场所,其监生也有学舍居住。

  在监生的饮食方面,她也给予了补贴,除了一日三餐,每一年考试成绩优渥的监生可获得评优的资格和奖励。若三年的成绩都这么优秀,也可补录为官员。

  这两道诏令一颁下,天下的读书人都沸腾了,本来科考采取“糊名制”和“誊抄制”后,对他们寒门子弟便已经是极为优待的了,如今又开放了国子监的监生名额给他们,这叫他们如何不兴奋。

  论师资力量,哪里比得上国子监?进入国子监求学,也是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多了一份保障呀!

  虽然“不得禁止女子进学”也有一些争议,可是在其他议论声的覆盖下,这些争议便可有可无了。

  春闱之后,进士科共有三十人被录取,明经科也有五十人,随即这八十余人进入殿试,经邺沛茗亲自出题考验。

  邺沛茗出的题不以诗词的华丽来论,而是要他们重时务、符合实际情况,先是以民生方面出题,再出了一道与突厥、南诏、西蜀、吐蕃等周边国家势力的关系题目。

  这题出的刁钻,但是聪明的人也看得出邺沛茗想对这些地方动兵,若是回答什么以和为贵,怕是就得落选了。

  本来以为邺沛茗增加了各州府的得解举人数,省试上也会简单一些的才是,岂料进士科才录取了三十人,而且殿试上还会有被刷下来的可能性,便知科举的艰难了。

  那些想着开国之初,人才凋零,便可浑水摸鱼的,此时也懊悔没有去刻苦钻研,不过出题者是皇帝,他们平日也没有相关的书籍可读,更加摸不清楚出题者的喜好。

  殿试考完后,不少人都灰头土脸的走出文德殿。

  邺沛茗自然不会亲自阅卷,阅卷之事还是有专门的考官来做的,不过最后都会呈上卷子给她阅览。

  邺沛茗虽然在监督考试时便知道进士科中女子的数量极少,可这些卷子选出来后才发现只有一个女子。明经科虽然多一些,可也只有四五人,占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!

  她叹了一口气,这些事急不得,毕竟都是上千年的传统了,一朝一夕能改变才奇怪了。

  此次殿试进士科取士二十三人,明经科取士四十一人。总体而言,进士科虽然能通过省试的人少了些,可他们毕竟是有真才实学的,刷下来的人并不多。而明经科主要考时务策,被邺沛茗的题目难倒的人,在此次殿试便落了下风。

  取士又分三甲,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第二甲赐进士出身,第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。明经科同进士科。

  第一甲选了三人,第二甲七人,余下的人则都是第三甲。当然,在邺沛茗的眼中,并没有因为第三甲仅是同进士出身便弃之不用,她一视同仁,分授这些进士官职。

  初时有人提议跟前朝一样,初授官职为县令或者县尉,不过邺沛茗考虑到这些进士还未有相应的能力,到了地方或许也不一定能妥善处理地方事务,故而第一甲先留在京中任国子监直讲或是大理寺评事,第二甲则分到太常寺为奉礼郎,又或是到地方为推官,而第三甲则到诸监诸司为主簿等。

  四月初,邺瑶和宋庆柏等收复了通州在内的七座州府,他们凯旋后,邺沛茗便加封了宋庆柏为汧源侯,食邑一千户。

  又给邺瑶加官临江军节度使。当然,节度使只是虚衔,她的正职还是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。

  眼瞧着版图越来越大,前朝以都督来治理道的方法也被人提上了议程。邺沛茗赞同每一道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,可是却不能再设都督来总管军政财方面的大事。

  她仿照朱梁,在每一道设置转运司,设置转运使来管理漕运、盐茶酒等财政上的事宜,可带“按察使”的头衔。

  另设常平司专管常平仓、广惠仓等粮仓事宜;还有军事上设安抚司,再加上已设置的刑狱司分管司法上的事情,除政事直接上达天听外,机构都完备了。

  这些机构各司其职,但是又有联系,相互约束又相互协作。

  地方上已经改刺史为知州,又设通判来专管地方上的具体事务,知州更多兼任安抚司的安抚使。

  如此一来,曾经集军政财三权于一身的刺史也不复存在了。

  邺沛茗之所以封邺瑶为节度使,也是给朱长庆在内的仍旧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的一些警告。

  自从她和江勋等商议了对策后便封朱长庆为西城侯,任密州知州,命他判密州政事。

  朱长庆不愿束手就擒,便派人贿赂朝中的重臣,诸如马锋等。

  马锋收下他的钱财后便立刻送进宫给邺沛茗。

  朱长庆兴许不知,可是他是跟着邺沛茗一步步走出来的,除却他一直记得当年的恩情外,对邺沛茗的为人他也十分了解了。

  在邺沛茗的眼皮子底下做小动作,无论是黄土六还是李子建都是可看见的下场。

  他没有更大的野心,对邺沛茗也忠心,同时他也知道邺沛茗的斥候都虽然没了,可是却化整为零地潜伏了起来,他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是否有邺沛茗的耳目。

  出于各种考虑,他自然是立刻向邺沛茗坦白去了。

  邺沛茗看着那一箱箱珠宝,以及马锋略忐忑不安的神情,她道:“这些都是朱长庆父子从百姓那儿搜刮来的吧!一出手便是这么多,看来,他确实想拉拢你。”

  “官家……”

  邺沛茗抬手,马锋便又闭了嘴。她道:“你不是李子建,也不是黄土六,更不是吴充隆那些贪心不足背叛我的人,你在我身边十五年,你的忠心我是知道的。我不会质疑你的忠诚,不过,你既然看不上他,何以又收下这些东西?”

  马锋道:“正如官家所说,这些财物都是他从百姓那儿搜刮来的,这么多民脂民膏,我若是不收下,他必然还会给别人,总有人会贪图这些财物。与其让他拿去笼络别人,倒不如收下,然后还给百姓。”

  邺沛茗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道:“说得对,不要白不要。”

  马锋因为她的这一拍而有些提心吊胆,也琢磨不透邺沛茗的笑容是什么意思。

  邺沛茗看出了他的紧张,便拉着他在台阶上坐下,把话题岔开了来:“不说这事了,听闻你近来跟休琏有些争执。”

  休琏是高天纵的字,在私底下,邺沛茗也是一直称呼他们的字的,毕竟直呼姓名又太疏离了,但是从前的“锋哥儿”这般亲近的叫法也因为他们的关系而不宜再叫了。

  马锋闻言,道:“不是臣跟他有争执,而是……”他一顿,忽然心中一咯噔,没想到这些小事邺沛茗都知道。

  他很快地将事情的始末给说了出来,虽然中间有所停顿,但是他也没有让邺沛茗察觉到他心中的异样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第148章 科举284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穿越之走出世外gl完结+番外最新免费章节

正文卷

穿越之走出世外gl完结+番外最新免费